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为了表达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方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并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取得更显著的实效呢?在教授《琵琶行》这篇课文中,我充分研习了文本内容,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展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在《琵琶行》教学中的一些实录片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详细做法与思考,总结所取得的一些实际效果。(播放《十面埋伏》曲子)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谁知道是用什么弹奏的什么曲子?生:用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师:很好!可见大家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根底。据考证,这支曲子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倾力描绘的那支曲子。关于这支曲子,我们过一会再进展鉴赏。我们试想,如果琵琶女最初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呢?比方这样一支曲子(点击播放古曲《阳春白雪》片段)。(学生思考、讨论。)生:不能。江南小调通常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琵琶女晚年孤独寂寞的情感不可能用欢快的小调来表达。师:文中有何依据?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师:那么,仅仅是音乐的旋律就能引起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吗?(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学生思考。)师:小序中能找到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在最需要心灵抚慰的时候,琵琶女适时地出现,以一支表达琵琶女晚年落魄情感的琵琶曲暗合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于是就有了下文共鸣的句子——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三个连贯的小问题,步步追问,力图到达“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培养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音乐比较欣赏的素养”这三个教学目标。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我们知道,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作品的脉络,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基调。而要到达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与安排。这样,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在《琵琶行》这篇课文中,这个“切入点”就是作者与琵琶女共同的命运遭遇和同病相怜的处境。至此,我们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为何这段乐曲能够激起作者强烈的共鸣?这支曲子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处境如何?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再结合文本进展阅读,了解文章主题与作者感情基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次,引导学生具备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阅读是以准确、详细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筛选有用信息是文本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用信息不是所有信息,判断信息是否有用的标准在于我们的阅读目的。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音乐的哀怨表达在文本中的诗句是什么?”、“触发作者感情波澜的句子是什么?”、“两者的结合点在文中的详细诗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信息的指向性,然后再带着问题,找出信息源,即分别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铮铮然有京都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筛选有用信息的核心问题是问题的设计,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力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阅读目标、带着问题进展阅读的习惯。当然,有用信息的筛选还需要学生一定的语言根底,在理解文章字词的根底上进展,因此,课前借助工具书进展预习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处“闲笔”,就是对《十面埋伏》这首曲子的解读,以及对《阳春白雪》的比较赏析。此处看是“闲笔”,其实完成了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凸显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