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支)缓冲心缩期动脉压和维持心舒期动脉压分配血管(中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阻力血管(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改变管径从而改变血流阻力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容量血管(静脉):起贮血库作用(容纳循环血量60-70%)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L/min),也称容积速度。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以及管道半径的4次方成正比。血管的直径是决定血流量的重要因素。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2.血流阻力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来自于血液流动时血液和血管壁的摩擦力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力。与血液的黏度成正比,管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阻力血管的口径,口径大,阻力低,血流量就多3.血压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单位:Pa(牛顿/米2),mmHg通常所说的血压即动脉血压。常指主动脉的血压。因为从主动脉到中动脉的血压降落很少,常常测量上臂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血压。ren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动脉血压的形成(1)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①缓冲作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②使左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大A弹性回缩(势能释放)推动血液继续流动舒张压(DP)收缩压(SP)↓推血(1/3)流动+大A扩张(2/3)(动能消耗)(势能贮存)↓↓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⑴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0mmHg⑵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80mmHg⑶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30-40mmHg⑷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100mmHg(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血压↑(2)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A血量↑→血压↑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DP↑(不明显)收缩压↑(明显)↓血流速度↑↓舒张压↑(明显)搏出量↓→收缩压↑(不明显)↓回心血量↓↓(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SP↑(不明显)(4)大动脉管壁弹性↓→缓冲SP↓;维持DP↓(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如:失血性休克→循环血量↓→血压↓(显著)过敏性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血压↓舒张压↑(明显)↓血压↑↓导致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血压(Bp)下降↓↓↓↓小结: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SpDP脉压Bp搏出量(明显)心率(明显)外周阻力(明显)大A弹性(明显)有效血量(明显)(二)动脉脉搏概念: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应用脉搏描记仪记录的浅表动脉脉搏的波形称为脉搏图。1.动脉脉搏的波形(1)上升支:影响上升支的斜率和速度因素:心输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2)下降支:分为前段、降中波(降中峡)、后段下降支的形态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2.传播速度:可扩张性大,则传播慢六、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2)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0.4~1.2kPa(4~12cmH2O)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心脏射血能力↑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速度↑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过低,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过高,静脉回流减慢。测量中心静脉压意义:1.反映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功能状态2.控制补液量与补液速度(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2)心肌收缩力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静脉回流量↑←抽吸力↑←静脉回流量↓←中心静脉压↑心缩力↓→射血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