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第一节菌种的分离筛选第二节培养分离第三节工业微生物育种第四节菌种的保藏及活化带图象分析系统的微生物菌种显微观察装置第一节菌种的分离一、菌种的来源•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二、优良菌种的性能•在较短发酵周期内能产生有价值的发酵产品;•能在廉价原料的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并大量合成目的产物;•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易于从发酵液中提取产物;•生长速度快,不易被污染;•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环境没有危害;•遗传特性稳定,不易退化,易于进行基因操作。三、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养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四、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菌种筛选主要步骤•调查研究及查阅充分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采集样品的生态环境采样↓确定特定的增殖条件增殖培养↓确定特殊的选择培养基及可能的↓定性或半定量快速检出法平板分离↓•原种斜面↓确定发酵培养基础条件筛选↓初筛(1株1瓶)↓复筛(1株3~5瓶)↓结合初步工艺条件摸索再复筛(1株3~5瓶)↓3~5株↓单株纯种分离↓生产性能试验↓→毒性试验菌种鉴定(一)采样1、采样对象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土和耕作过的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果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某些水域等。从自然界筛选•2、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3、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二)增殖培养•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可以通过配制选择性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三)培养分离•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1.稀释平皿分离法1.稀释平皿分离法100ml1g9ml9ml9ml9ml9ml9ml1/1001/100010-810-710-610-510-41ml1ml1ml1ml1ml(1)稀释1.稀释平皿分离法b.涂布平皿分离法a.倾注平皿分离法2.平皿划线分离法a.分区划线分离法b.连续划线分离法(四)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五)毒性试验•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毒的,将其作为生产菌种应当十分当心,尤其与食品工业有关的菌种,更应慎重。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第二节培养分离•从自然界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是菌种选育的重要和基础的步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分离培养方法能揭示一个试样中所包含的所有微生物总数和种类。•在任一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