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案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片断一:师: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可见,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是多么的重要。师: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出示课件),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从课堂的引入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冬季锻炼比赛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片断二: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片段三:师: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生:不同点:等号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只是位置颠倒了。生:相同点: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师:你能够照样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线段+方块=方块+线段生:a+b=b+a师:想一想: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再仔细地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生:a+b=b+a师:你这样表示的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种规律叫做运算律;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出示课件)【设计意图】:在学了加法交换律以后,回顾刚才的学习方法是关键,这样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到了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