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6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明确0在四则运算中的运用,并能准确描述有关0的运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做过了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二、学习新课1.认识乘法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问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组织全班交流、汇报。用加法算:3+3+3+3=12(枝)用乘法算:3×4=12(枝)(1)提问: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明确:3表示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表示有4个花瓶,也就是说有4个3连加。总结: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提问:在3×4中,3和4还可以看成表示什么?明确: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总结:在乘法中,相同的加数和相同的加数的个数,都叫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即:3×4=12↓↓↓因数因数积(3)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汇报。①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②当算式里的加数不同时,如:3+4就无法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总结: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简便计算。2.认识除法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问题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问题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读题,对比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明确①相同点:都已知有12枝花。②不同点:问题1中,已知每3枝花插一瓶,求可以插几瓶;问题2中,已知把这些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求每个花瓶插几枝。(2)像上面这样,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或份数),求份数(或每份数),都用什么方法计算?全班交流、汇报:明确: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或份数),求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3)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尝试解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整理汇报结果:问题1:①数量关系:花的总枝数÷平均每个花瓶插的枝数=花瓶数量②列式:12÷3=4(个)问题2:①数量关系:花的总枝数÷花瓶数量=平均每个花瓶里插的枝数。②列式:12÷4=3(枝)(4)与前面的问题相比,问题1、2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回答: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5)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像上面这样,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两个因数可以分别叫做除数和商。即:12÷3=4↓↓↓被除数除数商↑↑↑12÷4=3(6)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参照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总结出乘、除法各分间的关系吗?试着总一下。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结果。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2)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课件展示: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4.与0有关的运算。问题: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具体描述一下这些运算。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不急于作出回答。(1)把下面的算式进行分类。100+0=0+568=0×78=154-0=0÷23=128-128=0÷76=235+0=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