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二节血细胞生理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其生理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运输功能营养物质、激素等3.调节体温4.免疫和防御功能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90~92%血浆蛋白溶质:8~10%小分子物质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有机物无机盐(电解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一)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55%变化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浆的功能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1.运输功能2.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3.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4.免疫、防御功能5.营养、缓冲功能6.与某些激素结合,维持其在血浆中相对较长的半衰期二、血量bloodvolume•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临床应用:•失血在500ml以下,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代偿作用,血量和血液的主要成分能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正常人一次献血200~300ml,对其身体并不会带来损害。•中等失血即一次失血约1000ml,达全身血量的20%,人体功能则难以通过代偿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输血、输液等处理。•大失血即失血量达血液总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就可危及生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2.粘滞性:粘滞性(viscosity)产生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粘度表示。全血为水的4-5倍,血浆为1.6-2.4倍。全血取决于RBC数量及它们所在血浆中分布状态(如流速快慢,RBC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血浆取决血浆蛋白量。粘滞性过大会影响微循环正常进行。血液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正常值:770.kPa≈5790mmHg主要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中的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白蛋白)数值大(300mOsm/L)小(1.3mOsm/L)占99.6%占0.4%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保持正常循环血量和功能防止水肿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临床应用或生理实验★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85%NaCl、5%GS、1.9%尿素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如:0.85%NaCl、5%GS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4.pH值:正常值:7.35-7.45当pH<6.9或pH>7.8时,将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而危及生命。血浆pH能保持相对恒定和血浆及RBC含有7对缓冲对有关,加之肺、肾不断排除体内过多的酸、碱,使pH保持相对恒定。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造血(hemopoiesis)过程1.部位胚胎早期:卵黄囊;胚胎第二个月开始: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四个月以后: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婴儿出生后:主要依靠骨髓造血。血细胞发生过程中造血部位的迁移二、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7.0)×1012/L;形态与功能: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功能。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惟一途径。正常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plasticdeformation)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双凹园碟形);衰老或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