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副反应及并发症化疗是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影响正常细胞代谢,引起一系列毒性反应,并发症多。因此,了解并积极预防化疗并发症至关重要。化疗药物分类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物叶酸、嘌呤、嘧啶代谢拮抗剂抗生素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等蒽环类表柔比星植物药紫杉类长春碱类依托泊苷激素药及内分泌药杂类铂类、达卡巴嗪、亚砷酸分子靶向药物化疗药物分类烷化剂烷基取代H原子,与多种有机物结合抗代谢药物干扰正常代谢功能影响核酸合成(酶)抗生素DNA-RNA-蛋白质合成中不同环节蒽环类蒽环镶嵌DNA碱基对中植物药破坏纺锤体形成,干扰核分裂激素药及内分泌药影响代谢、垂体或直接作用于肿瘤杂类金属络合物与DNA链间及链内交联分子靶向药物各种信号通路副反应、并发症药物外渗——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全身乏力、不适血管损伤、静脉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泌尿系统毒性肝损害心脏损害肺纤维化周围神经损伤皮肤、口腔黏膜反应脱发9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近期毒副反应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泌尿系统毒性心肌毒性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障碍局部反应肺纤维化肌肉疼痛致畸作用远期毒副反应药物外渗——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药物从血管内渗出到皮内或皮下组织导致局部红、肿、痛、甚至溃烂、坏死等症状。药物外渗注意事项尽量选择较好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部位尽量避开组织少的部位用化疗药前应该首先检查血管的通畅性用完化疗药时应该进行冲管药物外渗PICC管静脉输液港动脉药盒动脉留置导管皮下红肿、溃烂药盒皮下液性暗区、囊袋皮肤破溃,港体外露全身乏力、不适血管损伤0级无临床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无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发红和或肿胀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发红和或肿胀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发红或肿胀可触及的条索样物长度>2.54cm(1英寸),有脓液流出血管损伤血管痉挛血管闭塞在直径较小的动脉灌注药物,可能通过侧枝循环进入周围正常组织动脉药盒灌注化疗药物引起背部及肋间动脉损伤留置导管头端移位(臀上、臀中动脉)骨髓抑制化疗副反应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是剂量限制主要因素,而剂量强度与疗效成正相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对红细胞的影响较小。11骨髓抑制受患者状况、肿瘤性质、化疗方案、给药方式等的影响。化疗剂量过大肝功能异常骨髓反复受到抑制影响血象恢复的因素120IIIIIIIV血红蛋白≥11.09.5-10.98.0-9.46.5-7.9<6.5白细胞≥4.03.0-3.92.0-3.01.0-2.0<1.0粒细胞≥2.01.5-1.91.0-1.40.5-0.9<0.5血小板≥10075-9950-7425-49<25骨髓抑制分度标准13骨髓抑制规律正常血细胞半数生存期:白细胞6-8小时,血小板5-7天,红细胞120天;因而化疗后白细胞↓出现早且重;血小板↓出现晚且相对轻;红细胞↓少见。白细胞下降呈“U”型,血小板下降呈“V”曲线。14骨髓抑制规律不同药物的抑制程度出现时间不同:CTX,VP16,5-Fu等出现早,白细胞最低出现在用药后1-2周,2-3周后恢复。多药或多疗程可使抑制程度加重;可能出现全血抑制。15骨髓抑制危害1.白细胞Ⅳ度抑制感染发生率80-90%;败血症40%2.Ⅲ-Ⅳ抑制:化疗间隔延长抗癌药用量减少免疫力更低下骨髓抑制的预防术前、术中及术后水化培美曲塞术前术后的充分准备粒细胞刺激因子保护下行化疗16骨髓抑制处理原则II度以上骨髓抑制:停止化疗I度骨髓抑制:个别对待≥1.8,继续进行并复查血象1.5-1.7,暂停化疗,复查血对于白细胞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大小更为重要17骨髓抑制处理原则单位隔离:IV度抑制感染发生率80-90%,其中败血症发生率40%。营养支持预防性抗生素小剂量新鲜输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抑制的处理白细胞抑制I度和II度(2-4×109):不需处理III度和IV度(0-2×109):积极的处理升白细胞药物输血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对于III度和IV度的白细胞抑制有效一般输新鲜血200ml,隔日一次骨髓抑制的处理升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