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马克思(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个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个条件:大批有人身自由却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即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价值量的决定(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与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即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从自然属性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A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从社会属性看,商品又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例如:一只羊换两把斧子,两把斧子就成为一只羊的交换价值。疑问?——羊和斧子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为什么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呢?这从它们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方面是无法得到解释的。两种不同使用价值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它们中间必定存在着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质的共同性,才有量的可比性。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各种商品都是经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内部都包含着人类劳动(羊和斧子实质上是在交换各自的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在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性:是指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