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DrugsUsedforTreatmentofPsychiatricDisorders1.精神分裂症2.躁狂症3.抑郁症4.焦虑症以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为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病人思维缺乏逻辑性,语言不连贯,还出现各种幻觉、妄想。治疗以氯丙嗪为代表。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亢进,联想丰富,语言增多等。治疗以碳酸锂为代表。表现为情绪低落,语言减少,消极厌世,甚至企图自杀。治疗以丙咪嗪为代表。表现为紧张、焦虑、心悸、出冷汗、震颤及睡眠障碍等。治疗以安定为代表。抗精神失常药分类1.抗精神病药(神经安定药)2.抗躁狂症药3.抗抑郁症药4.抗焦虑症药本章重点内容1.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2.丙咪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3.碳酸锂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4.氯氮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第一节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节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分类Ⅰ型:以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为主Ⅱ型:以阴性症状(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为主第一节抗精神病药抗精神分裂症药分类1.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氯丙嗪、氟奋乃静、硫利达嗪2.硫杂蒽类(thioxanthenes):氟哌噻吨3.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氟哌啶醇4.其他:舒必利脑内4条DA能神经通路:①中脑-边缘系统通路;②中脑-皮质通路:与精神、思维、情绪、行为活动有关;③黑质-纹状体通路:控制锥体外系运动功能,协调肌肉的随意运动;④下丘脑-垂体通路:与调控下丘脑垂体前叶激素分泌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假说D2黑质-纹状体通路调节锥体外系运动功能中脑-边缘系统通路调控情绪反应中脑-皮层通路调控认知、思想、感觉和推理能力结节-漏斗通路调控垂体激素的分泌第一节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机制1.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多巴胺受体。2.阻断5-羟色胺受体。第一节抗精神病药一、吩噻嗪类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又名冬眠灵wintermine)氯丙嗪是这类药物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始于1952年,带来了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学的重大突破,使数以万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脱离了传统的电休克治疗的痛苦,也引发了药物学家对该类药物的极大兴趣。带动了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体内过程】口服吸收不规则肌内注射吸收快易通过血脑屏障,脑内浓度是血浆浓度的10倍肝代谢,肾排泄(脂溶性高,易蓄积脂肪组织,排泄慢)1、对CNS的作用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镇静安定抗精神病作用镇吐作用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作用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α-R阻断作用阻断M-R,产生阿托品样作用【药理作用】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抗精神病作用(神经安定作用)氯丙嗪能显著控制活动状态和躁狂状态而不损伤感觉能力。正常人服用治疗量后,出现镇静安定、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在安静环境下易入睡,但易唤醒,醒后神智清楚,随后又易入睡。大剂量服用能迅速控制兴奋躁动,使幻觉、妄想、躁狂等症状逐渐消失,恢复理智,安定情绪,生活自理。对抑郁无效,甚至可以使之加剧。抗精神病作用机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2样受体。同时也阻断其他通路的D2样受体,发生不良反应。(2)镇吐作用氯丙嗪有较强的镇吐作用。小剂量:阻断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对抗DA受体激动剂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治疗顽固性呃逆:抑制位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旁的呃逆调节中枢。(3)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机体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可降低正常体温。(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注意合用时减量第一节抗精神失常药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无治疗意义,主要表现副反应。阻断肾上腺素α受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阻断M胆碱受体: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2受体(1)减少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使催乳素分泌增加,可致乳房肿大、泌乳;(2)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使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减少,因而抑制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