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之《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词类活用。教学难点: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二、学习《蒹葭》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4.放录音,学生再听一遍,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解决下列字词的读音。蒹葭()伊人()溯洄()晞()湄()跻()坻()涘()5.“蒹葭”换为“芦苇”,“苍苍”换为“茂盛”怎样?“之湄”“之涘”都换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换成“水中央”,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双声、叠音词的好处,重复中有变化。6.本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无变化,说明了什么?时间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说明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空间变化:“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说明“伊人”缥缈难寻,可望而不可即。7.谈谈“伊人”和“诗人”的形象。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诗人时而“溯洄”,时而“溯游”,说明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而“伊人”则代表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爱情、理想、事业……8.一个目标永远在眼前却永远无法接近,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如何看待这种追寻呢?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吗?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提示: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补充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三、对比赏析《关雎》《蒹葭》两首诗的异同明确:《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怀着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来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四、布置作业1.背诵《蒹葭》。2.把《蒹葭》改写为一篇散文。3.对《诗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诗经选注》《诗经鉴赏集》《闲坐说诗经》等书。板书设计蒹葭时间变化:“为霜”“未晞”“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