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纲展示:(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毛泽东思想;(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点提示:(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考点1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天下为公1.三民主义(1)背景①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②阶级状况: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组织基础: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④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不久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点拨]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思考]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提示:将矛头指向清政府,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是为了扩大革命同盟军,实现革命目标。(4)评价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③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理论指导。④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5)实践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②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③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均告失败。2.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孙中山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②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③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5)实践: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有原则上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问题1:探究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材料一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选集》材料二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选集》(1)依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的核心主张。(2)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信息解读]材料一中“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反映了孙中山反对一切君主政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