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单元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及文学艺术一、中国现代科技与文教二、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及文学艺术线索1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线索2现代中国文艺和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线索3近代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1)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成就非凡;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文艺领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盛行;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线索4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1)科技领域: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文艺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主流。第4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②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1)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升上了太空。(2)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2)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构图解史】现代中国的科技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提出(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2)提出: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在学术问题上“”。(4)成就:老舍的话剧《》,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2.曲折(1)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甚至上升为阶级问题。(2)表现:王蒙的小说《》,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等都受到政治批判。3.春天(1)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2)表现:出现了“反思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辨析比较】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确定教育方向——过渡时期①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会议召开。②内容:教育要为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①方针:德、智、体发展;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的学校教育制度。②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