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祖国江山的美丽多娇,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朗读二遍。(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2、教法、学法(1)引导学生看注释,查字典,同学互问,顺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培养语感,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再自己领悟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师生互动的形式,与柳宗元同游,与柳宗元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4)引导学生写导游词,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课时安排:1课时4.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1.学生自由谈对作家、作品的了解。2.教师视学生了解情况作补充。三、走进《小石潭记》(一)朗读课文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2.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二)疏通文意1.将在课前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印发练习,重在词义、句意)四、与柳宗元同游(一)小组合作,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1.投影思考题:(1)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写景物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安排写景的顺序的?2.分小组讨论后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评议、板书,以鼓励为主。(二)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小石潭1.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使游客也产生愉悦的情感。3.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介绍小石潭。五、品味《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对话。(一)师生互动,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觉?2.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二)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时读出有关描写景物和人物心境句子的感情。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七、布置作业: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其岸势犬牙差互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三、一词多义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能够)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成为)以:全石以为底(用)卷石底以出(表承接,“而”)以其境过清(因为)三、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