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民主政治的扩展1.背景(1)法国自大革命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政局一直动荡不安。(2)巴黎公社失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较量。(3)1873年,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2.标志: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内容产生方式权力职责议会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4.意义(1)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有限”理性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但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摘编自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核心论点:法国政治制度确立过程中对制度设计表现出理性的妥协。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过程: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称皇帝。2.《德意志帝国宪法》(1)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2)内容①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法律等权限。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②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产生方式权力职责皇帝世袭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3)评价①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②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③进步性: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使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国家结构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丁建弘《德国通史》核心论点: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1.确立方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2.主要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3.影响(1)积极①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代议制度日益健全,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③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局限: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漫画解史】美、法总统大选信息提取:法国总统是由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选举产生的,而美国总统则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图解历史】《德意志帝国宪法》2信息提取: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走向国家统一,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漫画解史】英、德政体的差异信息提取: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不同:英国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教材补遗】1.法国大革命(1)背景①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封建等级制度,阶级矛盾尖锐。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启蒙思想传播。③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企图扩大税源。(2)过程①1789年,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示了新制度的原则。②1791年,制定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③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国王,成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