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以诗一样的笔触,通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夜晚,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甚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文章的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学情分析:学生对本文的翻译除第二段外应该无甚大碍,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翻译,重点对第二段进行探究、定位。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对“闲人”的理解,教师应把写作的背景向学生作详细的交代。教学目标: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文义。二.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三.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文义。2.体会作者对月夜的景色所做的美妙的描绘。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闲人”的内蕴。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自学:1.收集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2.熟读背诵课文并疏通文意,找出疑难。3.收集与“月”有关的诗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4.找出文中写月的语句分析其妙处。5.分析文章的线索和结构。6.分析“闲人”的含义和最后三句包含的思想感情。7.从文章的叙写中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文义。2.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体会叙事简练明晰的特点。教学步骤:出示片头【学生活动一】复习旧知,预习检查1.复习旧知当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天之上,当明月的清辉伴着夜风、伴着夜露、伴着虫声啾啾将你笼罩,此刻的你,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不知不觉之间,也许你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那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吧。(配乐诵读)-P-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旷达)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月饮酒,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逆境而不沉沦的情怀。如果说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还较为复杂的话,那么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月色里,他的心静就归于平静和超脱。出示课题、课标-P-2.作者背景-P-谁能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东坡全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文学创作最为全面的作家他的词慷慨激越,他的诗清新秀美,自成一家,别成一派。同时,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号称“三苏”,在散文方面成就突出,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的一生沉浮于政治漩涡之中,历经磨难。元丰二年(1079)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了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并自号“东坡先生”。1083年,与苏轼兄弟均有往来的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并寓居于黄州的承天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的心境。3.文体知识-P-文章题目“记……游”表明本文体裁是游记,乃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作。【学生活动二】一读为快读通读顺1、指导学生朗读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遂suì寝qǐn柏baǐ交横héng②读出节奏: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也可先听范读录音)3.指名读,互相评赏朗读效果4.集体读。【学生活动三】辨析翻译读懂课文1.教师先出示重点词句,由学生共同解决(1)重点字词(2)重点语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