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新闻常识。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二)、能力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具准备】挂图、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目标】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一、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二、整体感知1、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2、介绍本课内容梗概。教师播放录音带,学生听并概括内容。三、合作探究,互动学习。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教师指导:阅读新闻,要注意他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新闻,还要注意他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明确: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原因:解放全中国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结果:顺利渡过长江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四、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五、小结延伸。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六、布置作业。1、翻阅报纸两则,试着区分出新闻的五部分。2、完成练习。第二课时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