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②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说明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③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④理解细胞呼吸两种方式的原理、本质及其异同。⑤探讨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技能目标:设计“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撰写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积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②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说明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对酵母菌呼吸方式的研究,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观的认识细胞呼吸存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方式的一个定性实验。该实验是细胞呼吸理论知识学习的铺垫,因此实验的引入建立在学生的一些生活小常识上。实验的设计书本也只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显得较为的无序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资源合理建立实验装置;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如何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剥茧抽丝,推理出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以及如何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总结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该重难点的突破主要要采用通过教师设置一系列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与学生之间充分讨论相结合的方法。2.理解细胞呼吸两种方式的原理、本质及其异同。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是理解生物呼吸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区别与联系的基础。同时,呼吸作用的过程复杂、抽象,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尤其高一的学生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对其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该点的突破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边自学边填图,在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者的异同,对知识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意图第1课时引入复习上一节有关ATP的知识,引发思考:对生物生命活动如此重要的ATP从何而来呢?让我们一起重走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吧:(书P91问题讨论)18世纪,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后来人们发现,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讨论:1.回忆初中学过的呼吸作用对比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2.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3.你能尝试在回答问题2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什么叫细胞呼吸吗?4.在无氧的条件下,细胞还能进行呼吸作用吗?如果有,能释放能量吗?一、细胞呼吸学习书P91细胞呼吸的概念二、呼吸的方式1.认识酵母菌:兼性厌氧,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主题:本探究活动中,你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通过问题“对生物生命活动如此重要的ATP从何而来”引出全课的主题。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1.呼吸作用与燃烧极其相似,需要氧的辅助,进行氧化分解,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就是ATP的来源。2.呼吸作用不能象燃料一样剧烈燃烧,否则会摧毁细胞结构。它是由一系列相对温和,能量缓慢释放的氧化分解的化学反应所组成的。3.第四个问题不急于给学生明确的答复,但能给学生明显的提示,提供思考的空间,激发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研究热情。对比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的概念与书本表述,重点在以下两方面给予强调:①科学严谨性②存在物质与能量两方面的变化。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情况。3.阅读书P92参考案例和参考资料,思考以下问题:①酵母菌使葡萄糖发酵,可能会产生哪些产物?②如何检测是否产生了这些产物?③装置A和装置B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④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⑤对实验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新的想法?明确主题,达成共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