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怎样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是每一位物理教师所致力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压强》一节的教学情况,和大家一起分析我的做法。一、教学设计第一步,自主学习,暴露问题: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尝试利用身边的课本、字典、玻璃杯、海绵块、细沙等器材,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第二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压强》一节的引入环节,我让两位同学用两手指捏住一根铁钉,稍用力捏,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一手指感觉到疼痛,另一手指没有感觉到疼痛”,教师顺势引出课题:“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呢?我们怎样用物理语言描述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压强》一节寻找答案”。指导学生再次认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开展小组学习。第三步,互帮互学,组内合作:我事先设计了六套不同器材的探究实验供各小组选择,其中有海绵沙发垫和砖、软泥和钢块、自制小桌模型细沙和钩码、玉米面水和玻璃杯四套比较简单的,还有两套有一定难度的——玉米面和两个大小不同的金属块、透明皂细线和钩码;选材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各小组都努力设计并完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时,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比如利用透明皂实验的一组同学讨论了较长时间也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主动向我寻求帮助,提出了以下几个疑问:“是不是实验器材不充分,好像没有能够显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东西像细沙、海绵之类的东西”,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认真讨论和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说出海绵、细沙有什么特点才可以用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说“软,容易发生形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所给器材中符合这种条件的器材,随后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给了两个钩码,可以改变压力的大小,但是没法改变受力面积”,我指了指细线说:“准备的细线好像还没用到”,有个同学拿细线往透明皂随后一勒,显现出一道明显的痕迹,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同时兴奋的喊出:“我们有办法了!”另外,在巡视到利用两个大小不同的金属块实验的一组时,我发现学生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没有考虑到两金属块的压力不同,但是我没有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刻意记在心里,以便在下一环节组织交流汇报。第四步,质疑解疑,小组交流:我先指导各小组汇报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出重点是通过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形成和理解压强的概念,然后指导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探究情况,让其中3组选代表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第一组展示的是和教材中一样的实验,用砖和海面沙发垫做实验,学生在演示时,一切很正常,但最后将砖竖立时,无论如何砖都立不稳,另一个助手,就用手按在砖上,让砖保持直立,但就这么一个动作,却引发了一起争论:“刚才这位同学为了保持砖的直立,用手按在砖上,增加的砖的压力,这个实验用到控制变量法,他没有控制压力保持不变,我认为不能用手按压,可以从两侧扶着,而且不能有对砖向上或向下的力。”第二组展示的是我巡视时发现问题的一组,该组展示完后立即就有其他小组的同学发现问题,并共同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将大小不同的两个金属块摞在一块,就有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面积;第三组展示的是用玻璃杯和水做的实验,展示这个实验的目的本来是想让学生看到玻璃杯正放、倒置受力面积不同,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想到的一个争议,让我对现代的孩子起了敬佩之心:小组代表先把空玻璃杯轻轻的正放在玉米面粉上产生一个压痕,然后换一个位置并向玻璃杯中倒入水后,比较两次产生的压痕得出结论,然后又将杯中的水倒掉,杯口朝下倒放在玉米面粉上,与第一次的压痕比较得出结论,当学生展示完,一些学生的确沉浸在“一物多用”的兴奋之中,但也有部分同学又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