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历史回眸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5年12月,联共十四大依据当时苏联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到“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已形成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大大缩短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为配合工业化的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十五大制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农业集体化改造了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输送了粮食和资金。但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成,同时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这种模式与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这种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调整,致使该模式对苏联后来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二战后,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也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宝贵财富。●合作讨论发现问题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移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俄国不能走这条路。”讨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存在哪些明显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3.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该体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主要特点有哪些?这种体制对苏联历史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怎样的影响?4.十月革命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试评述这些探索的具体情况。5.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对此,你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结合十月革命以来苏联(俄)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加以分析说明。开启思维1.我的思路: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2)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也十分短缺。2.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