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体的世界备课资源●历史回眸一、电气时代的来临1.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国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2)欧美各国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3)科学技术发展和新发明涌现起了直接推动作用。(4)资本的大量积累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2.主要过程:(1)世界上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2)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3)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部门。(4)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程技术与化学工业发展起来,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3.历史影响:(1)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旧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的变革,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2)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业组织的支配形式。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英、法、俄等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强国仍然占据优势,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2.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伊朗、阿富汗、埃及等地区。3.美国在美洲推行“泛美主义”,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新殖民主义——“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三、世界连接为一体1.帝国主义把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2.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电信工具的创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密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4.世界一体化进程促使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国家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5.世界一体化促进全球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引起了程度不同的文化冲击与重组。6.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剧了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空隧道1.科学技术与世界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材料一: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贫乏,不能直接用于工业过程。事实上,直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化学和电子科学的繁荣,科学理论才为新的方法和新工业提供了基础。不管怎样,早在19世纪末期,科学的方法——尤其是观察和实验——已被付诸实践(都不是成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进步并非皆归功于专业技术人员。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其他自学成才者。许多事例表明,“实验方法”一词太正式和确定,不能准确描绘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反复实验法”也许更恰当。用心爱心专心——R·卡梅伦《世界经济史》材料二:1870年到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虽然这不是说的传统的,来自经验的方法大部分或甚至全盘都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思维点睛:材料一说明,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不够发达,科学知识运用于工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改进和发明主要来自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工程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对工业的先导作用和影响很不显著。材料二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迅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对工业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使生产手段的革命和进步,所有的工业部门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