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1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第七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问题,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主要探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第一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历程”,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着重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学习本节课,知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关键能力: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学习和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二、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的科学性;知道我国法治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2.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3.法治意识: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4.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教学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课前准备: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观看《法治中国》纪录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话题: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如何学会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思考:1、请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2、搜集历史上的法治名言或结合一部具体的法律,说说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学生活动:就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简短发言,举例说明某部法律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归法律的作用,“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本节课我们就一块学习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进行新课】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议题情境:1.视频《法治的发展历史》议题问题:1.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归纳并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2.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变法为何归于失败?这给我们什么启示?3.结合视频并分析教材知识,说明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本质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知识点:1.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评价。(1)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时间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未获成功2)评价: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名词解释: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2.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变法为何归于失败?这给我们什么启示?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