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痴如醉且思且悟——参加“第十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四月的南京,满目苍翠,清新怡人。我、何金梅、周丽娟等八位老师去南京参加第十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一下车,被誉为“绿色古都,文化之城”的六朝古都南京就向我们展示着她独有的魅力。满城的法国梧桐树长得高大繁茂,它们有规律地生长,叶子宽大而厚实,为每一条路都搭起绿色的帐篷。一路走来,梧桐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好像在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短短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尽情感受了王崧舟老师的厚重儒雅,吴永军老师的深入浅出,朱文君老师的幽默机智,孙双金老师的朴实自然,薛法根老师的扎实有效……名师们以他们丰厚的底蕴、扎实的功底、新颖的设计、独特的风格、诗意的语言、灵动的课堂一次次冲击着、震撼着我们的心扉。走近名师,聆听经典,让我们有一种无比幸福的感觉。第一堂课,由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3课《孔子游春》。王老师一开腔,全场震惊。他那如高山深涧流出的极富感染力的男中音——美暖温香。王老师说话时而缓,时而急,时而跌宕,时而起伏。“原来语言可以这样美丽!”我情不自禁地感慨。王老师的导入:“从题目上看,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谁”看似平常,实则不然,实际上是抓住了《孔子游春》的教学重点——故事的主要人物。然后从孔子的身份入手,把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课堂”和品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上,也就是课文的第2和第9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王老师教得十分细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想象词语的画面,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段落,体会句段中蕴含的意思和情感,通过指名读、齐读、师生合读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接着,他引导学生领悟到水有真君子的品格,并迁移到做人的品格。最后,王老师借用西汉司马迁赞颂孔子的话“高山仰止,景行景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结束课堂此语一出,学生共吟,听众同颂。顿时,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令人惊奇的是两节课下来,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已经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了!由此看来,王老师的教学不仅诗意浓浓,而且效果满满。朱文君老师为大家献上的是小古文教学《五官争功》。朱文君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是全国“新经典”实验课题子课题“小古文课程实验”的主要负责人。她把小古文诵读引进小学课堂,获得极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课堂上,朱老师以精通多种戏剧演唱的好嗓子和特有的亲和力、幽默感,让孩子们深深陶醉于古文之韵味: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扎实的古文功底,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使原本枯燥的古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原来古文好学又好玩!”每个学生听课老师都有如此感受喜欢薛法根老师的课,尤其喜欢他的“板块教学”。纵观整堂课,薛老师不用音乐,不用视频,亦不用大屏幕;只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带领学生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引得学生们妙语连珠。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课的开始,薛老师进行听写,他一改以往老师读、学生写的传统模式,先念一串词,让学生判断写1哪个生字;再念三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写哪个词语,这样做既检查了生字词,又训练了孩子听的能力。最后在三个句子中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以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这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听和写的能力。教学中薛老师抓住叙述语、对话语、心里话三种语言形式,教学生叙述语要读得自然流利、对话语要读得有变化、心理话要读得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如何读书,如何读出变化。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果真读得绘声绘色,真实地呈现了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再到读好的过程,听来让人振奋。而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叫我佩服的莫过于薛老师的追问。追问出真知,精彩!细细品味,薛老师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一问中采用了有效的追问,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如,一个学生说“剪枝的学问就是不看外表,往后看。”薛老师追问道:“外表怎样?学生答:粗壮,不结果。薛老师接着追问道:“往后看”看什么?学生答:“看结不结果”。“所以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