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课前分析1教材分析“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内容,介绍的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因为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将详细介绍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方式,因此本节在介绍细胞膜时,没有提到细胞膜的结构,对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本节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展开叙述,避免与第4章重复。细胞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我们肉眼却又看不见。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个人生活的联系,在“细胞膜的成分”这一内容中,安排了“与生活的联系”,介绍癌症检查报告单上的一些检测项目与细胞膜成分的关系,并附以真实的检验报告单。对于细胞膜的功能,教科书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采用类比、打比方等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几种主要功能。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十分复杂的,虽然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细胞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教科书采取的是举例说明、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怎样实现的。在介绍了细胞膜之后,教科书还提到了植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材料和辨别重点难点的能力。在学习这节课之前,由于学习了第1章“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和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内容,学生已知道了组成细胞的物质种类,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且在初中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也对细胞膜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些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细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关于细胞的内容学生常常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因而兴趣不浓。细胞膜作为细胞系统的边界,其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从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来说,学生也不可能理解细胞膜的所有功能。3、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2、能力目标:(1)进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熟练操作显微镜(2)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养成勇于质疑、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分析实验,体验选材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实验技能的巩固2、教学难点(1)制备细胞膜时,观察到红细胞的变化(2)形象的理解细胞膜的功能,体会细胞膜作为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五、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首先通过节首的问题探讨,让学生回忆“高倍镜的使用”,以及所看到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是有界限的,设疑关于边界的问题,结合实验现象引入课题。2、实验探索亲身感知: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细胞膜,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吸引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使其在体验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3、理性探究把握实质:教师给出同学们相关的资料及探究问题,让同学们根据资料解决问题。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完成学习任务。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选取了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通过视频,图像,以及身边的一些实例,对细胞膜的功能进行介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六、具体教学设计过程1.通过实验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首先设问:国与国有边界,省与省之间有边界,我们的学校有边界,任何的系统都有边界,所以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是有边界的,我们今天就从这个边界开始学习细胞。通过实验现象: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