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P-R综合征疾病概述Lown、Ganong、Levine于1952年报道了一种呈现短的P-R间期(<0.12s)和无δ波的正常QRS图形心电图表现。可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伴以快速的心室率,故称为短P-R综合征,亦称James束型预激综合征或LGL综合征。不伴有心律失常的短P-R综合征的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伴有心律失常的短P-R综合征患者,则视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背景。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昏、晕厥等症状。疾病描述Lown、Ganong、Levine于1952年报道了一种呈现短的P-R间期(<0.12s)和无δ波的正常QRS图形心电图表现。可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伴以快速的心室率,故称为短P-R综合征,亦称James束型预激综合征或LGL综合征。短P-R综合征只是构成短P-R间期综合征的一部分。其他如房室结过小、心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房室结内旁路及房室结双径路等均可形成短P-R间期综合征。症状体征不伴有心律失常的短P-R综合征的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伴有心律失常的短P-R综合征患者,则视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背景。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昏、晕厥等症状。短P-R综合征易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NRT等),其发生率较WPW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要低,只占50%或以下,频率很快,多在200次/min以上,节律规则。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疾病病因大多数短P-R综合征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少数患者见于窦房结病变、二尖瓣疾患、二尖瓣脱垂及心肌病等。病理生理短P-R综合征的解剖基础是存在James旁路(亦称房室结旁路),它是后结间束的一部分纤维,绕过房室结顶部而止于房室结的下部或房室束,因而P-R间期缩短,不直接进入心室,因而无δ波、QRS波时间正常,且为折返提供了基础条件,故可并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或快速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但是,近年来对James束的起止点,甚至是否真正存在都还存在着分歧。诊断检查诊断:短P-R综合征诊断的电生理依据主要包括:1.希氏束电图A-H间期<60ms,H-V间期正常。2.心房调搏时P-R(或A-H)间期递增量<100ms。3.心房调搏频率200次/min时,仍能保持1∶1下传。4.心电图P-R间期≤0.12s。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相关资料。其他辅助检查:1.心电图检查(1)短P-R综合征典型心电图特点。①P-R间期<0.12s。②QRS波正常,无δ波。③P-J间期缩短。④不出现继发性ST-T改变。(2)对短P-R综合征典型心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①短P-R综合征主要是房室结内传导时间的缩短,故P-R间期<0.12s,但大多为0.08~0.11s。有时P波增宽,甚至进入QRS波内,以至P-R间期消失。②P-R间期<0.12s,并不是短P-R综合征所特有的,要注意鉴别:A.异位的心房节律,例如窦房结尾部靠近冠状窦处发出的冲动,P-R间期可小于0.12s。冠状静脉窦起搏心房也可出现。B.等律性房室分离,系心房和心室的激动是分离而钩拢所致P-R间期“缩短”.C.在伴有心房疾病时P-R间期可延长。D.如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则P-R间期不会延长。E.短P-R综合征不出现继发性ST-T改变,如有ST-T改变,则与短P-R综合征无关。F.短P-R综合征如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可变宽。G.有时短P-R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可消失,呈隐匿性,此时诊断困难。有人指出,有些不明原因的心房颤动是由于间歇性短P-R综合征所致。(3)短P-R综合征心电图的特殊类型:①隐匿性短P-R综合征:有人认为约50%的短P-R综合征患者平时呈隐匿状态,仅在某些情况下一时性出现,例如房性期前收缩的刺激、阿托品试验等。其产生机制可能是:A.James束存在着4相阻滞,因此提前出现的房性激动可能经此提前下传心室。而相对延迟出现的窦性激动则不能通过James束下传,而仅能经正常途径下传;B.James束某处有前向阻滞区,但房性节律点却位于该阻滞水平以下,因此其激动可沿James束下传,而位于阻滞水平以上的窦性激动则在经James束下传时受阻。又如阿托品对房室和旁路的迷走神经影响并非平行,它对旁路的影响大于对房室结的影响,致旁路的有效不应期一度短于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窦性激动便优先通过旁路下传,使隐性短P-R综合征显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