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神具现化变迁——以M乡为例内容提要:城隍庙一般拥有着相较于土地庙更大的建制,而M乡城隍神供堂、神像都和土地庙相差无几,却是当地民众相当依赖的祭拜场所,本文欲说明这种现象和其他城隍信仰产生反差的来源,找到相应的历史依据,然后结合已有的对城隍信仰研究的理论来论证民众和历史因素对于城隍神职能、形象所造成的影响。关键词:城隍神职能人格化ThechangeoftheembodimentofCityGod--TakeMcountryastheexampleAbstract:TownGod'sTemplegenerallyhasalargersystemthantheearthtemple,whilenotmuchdifferencebetweentheMtowngodtempleandtheGodTemple,buttheworshipplacethatthelocalpeoplerelyonverymuch.Thispaperintendstoexplainthesourceofthecontrastbetweenthisphenomenonandothercitygodbeliefs,findthecorrespondinghistoricalbasis,andthencombinetheexistingtheoryoftheCityGodbelieftodemonstratetheinfluenceofthepeopleandhistoricalfactorsonthefunctionandimageoftheCityGod.Keywords:TownGod;Function;Personification一、城隍神的产生和其职能的演变城隍有始于尧、先秦、汉、三国之说,古代学者郑玄认为水墉代表的是沟渠,孔颖认为水墉代表的是是水坊,也有学者认为“水”是护城河,“墉”则代指城墙。借用学者郑土有的观点: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认识,认为城隍神是以年终祭拜的八位神明之中的水墉神作为原型的。而在原始村落的挖掘之中,可以发现做护卫用的沟渠已经存在,城隍神形成早期其职能只是作为一个村落保护神,围绕着聚居地的笆篱则是最原始的城墙。如果是从城隍神是聚居地防护而产生的崇拜的话,伴随着原始聚落定居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那么城隍神原型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到了汉代,出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死后担任城隍的观念,所以虽然它的职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身份却是由自然神转变为了人格神。在南北朝时期有明确城隍神信仰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唐代的城隍神信仰盛行于江南,多为地方郡守为民请命,但是此时地方官借由为民请命的祭拜却不具有普遍性,只是在部分地方出现。城隍神在唐代之时,是作为道教冥界体系的冥官之一,由于道教在此时的快速发展,所以城隍神逐渐被纳入到了道教的信仰体系之中,但此时并未纳入道教崇祀之中。宋代的城隍神列为了国家祭祀,同时宋代也是城隍神纳入道教崇祀的开端。此时城隍归张天师统辖,但是城隍神的神格和职能没有变化,由于道教的影响在民间很大,而城隍神的出现频次很高,所以城隍神信仰也受到扩大和普及。元代政权对城隍神的祭祀也有所发展,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庙,元四年新建大都之时,亦立城隍神庙,此时赦封城隍神为佑圣王,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城隍夫人的封赐依始于此。明代朱元璋的“洪武二年新制”与“三年改制”把城隍神先列入国家祭祀体制,在儒家介入之下又欲去除城隍神像的人格化特质,将城隍神信仰转变为城隍祭祀(儒家的祭祀之礼),但又因为道教早已将城隍神纳入到自己的神灵体系之中,加之道士管理城隍庙等原因而展开争锋1,所以两次制度之间有相互矛盾之处:二年新制将城隍祭祀纳入到国家祭祀之中,且规定了各个行政等级下相应不同品级城隍神的服饰。二年新制是将城隍信仰的一次整序。三年改制却是一次将一部分原本已经人格化的城隍神去了神号,改成封爵赐号,毁去塑像置木主(以红漆为主,其上字迹涂金,旁饰龙文)。虽然三年改制所下制度如此,但是因为城隍神在民间已经演化许久,所以虽然许多神像被毁,但是在明代中期大多数城隍神像被民众重塑。二、M乡历史概况及该地城隍庙的基本信息M乡地处福建省南部,位于三县交界处,所在县属毗邻广东省,本土语言为闽南语。M乡原先为行政村单位,1999年受规划设立为乡,境内水系发达,有复杂的水域系统,表现为围绕着古城有七个淡水池塘,当地民众称为“七星池”,M乡西面有山间泉水汇成的大溪与诸多支流在其境内,南面是港口内海。但是在近十年不断的发展之中许多池塘被填为陆地。在1957年拦海大坝未建成之前当地民众多于明朝所建古城聚居,M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