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疑难病例护理讨论时间:2014年8月地点:抢救室主持人:李春玲参加人员:事后阅读签名:病人资料:科别:急诊床号:C1姓名:梁汝波住院号:292019病情介绍:患者男,64岁,因“胸痛3小时”于2014/8/210:30在家人搀扶下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查体:T36.8℃,P88次/分,BP116/82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急性病容,当即安置患者于抢救室C1床,予抬高床头,吸氧,心电监护,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检。行急诊床边心电图检查,结果口头报告示“窦性心率,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马上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床边肌钙T显示小于50ng/L,BNP显示156pg/mL。立即给予波立维和拜阿司匹林各300MG口服。同时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1:20左右患者突发室颤,予双向波200J除颤后持续胸外心脏按压,5分钟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同时予可达龙静推,多巴胺静滴等对症支持治疗。2:00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严密监护下送CCU进一步治疗。讨论问题: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二、心梗病人的安全转运三、急性心梗高危患者的识别护士长总结:心梗患者往往病情凶险,要快速准确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生命,尽早进入溶栓扩管阶段争取宝贵时间。抢救过程中还要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要注意心电图的变化,做好随时除颤的准备,一旦出现室颤,配合医生及时安全进行除颤。同时保持输液及各种管道通畅,密切评估患者转运风险,在病情许可且做好充分的转运准备后,在医生护士严密监护下快速安全地送到CCU记录人:急救中心进一步治疗。讨论内容: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二、心梗病人的安全转运三、急性心梗高危患者的识别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一)、基本处理1、吸氧,高流量吸氧,6~8L/Min,心电监护,如病人有气促或呼吸困难,给予端坐卧位或摇高床头,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韩怡护士)2、静脉通道建立及给药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保证将药物和液体注入体内并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是心梗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梗病人应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上肢大血管距离心脏路径短,用药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系统迅速进入心脏,发挥作用,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一般避免下肢静脉,建立1-2条静脉通道。(高翔健护士)(二)、心电除颤的配合心梗病人最大的凶险在于室颤,一旦发生室颤/无脉室速,应立即给予心电除颤。使用双相波除颤仪时电流量选择120∽200J,如果不清楚除颤仪的有效能量范围,首次电击可选用200J。使用单相波除颤仪时所有电击均选择360J。需要注意的是,电击后不是立即检查心律而是立即继续进行胸外按压。(林孟护师)(三)、胸外心脏按压⑴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⑵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⑤按压深度成人为4~5cm,5~13岁者3cm,婴、幼儿2cm。(苏志颖护师)⑶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2>8.OkPa;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注意事项:⑴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以保障复苏药物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2)操作者准确、熟练、动作要到位。应注意按压正确部位、操作手法的准确性。按压应平稳、均匀、有规律。(3)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过重记录人:急救中心会使胸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