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收稿日期:2006-07-11;改回日期:2006-09-03作者简介:申宝刚(1973-),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经济研究。摘要:从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布局的调控两个方面论证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通过对货币政策在此次宏观调控作用不明显的分析,提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在实施环境方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产权、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时间、力度等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高峰,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8%,投资居高不下、GDP进入两位数增长、物价迅速攀升、日益严重的外汇投机等预示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为防止该现象进一步蔓延,国家利用信贷、投资、价格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然而,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果断提出将土地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取得了明显的调控效果: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长2%左右,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粮食总产量恢复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一些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积极成效。这次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防止局部过热发展为整体过热,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宏观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将土地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在我国尚数首次,国外也很少提及,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十分缺乏。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土地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是所有国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政策。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二、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土地是“财富之母”(配第)、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马克思)等名言都高度概括了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在现代社会,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起保障作用,而且作为重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几点认识申宝刚,汪应宏(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资源调查与评价文章编号:1009-4210(2006)06-29-0429··2004·6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6要资产,具有保值和增值功能。不同的土地制度和配置方式决定着不同的土地生产率,不同的土地供给方式可以对市场需求产生抑制或鼓励作用,可以有效引导投资方向和影响投资强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1]。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说:“任何形态的产业发展如房地产,其产品最终要落到土地上来,这就决定了利用土地政策进行调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李景国说,土地虽然是首次被用于宏观调控,但其作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宏观调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土地政策是否能够成为良好的调控手段应明确:①政府是否能够控制和运用土地资源;②土地供应政策的调整能否促使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征收为国家所有的土地(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后才能进入土地市场。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并通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加强,完全可以调节土地的供应,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来抑制或鼓励市场需求,有效引导投资的方向和强度,实现经济运行调控的目标。运用土地政策对土地供应总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