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前付后继、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英勇作战、不仅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弘扬,升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历史已经证明:正是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同时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趋于成熟的标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空前高涨,全民族团结奋战,同仇敌忾,取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后的今天,全民抗战中所凝聚和展现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总结、继承与发扬。一、民族精神在在全民抗战中得到升华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对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精神较为准确的历史概括。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近代至抗战百余年间,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升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敌侵侮,陷入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统一、民主、富强成为全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残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拯救国家的热情。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开始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勤劳、宽容精神、逐步转变为求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独立而团结一致、顽强抗争的精神。在这种精神支撑下,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民众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民族危亡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第二阶段,五四爱国运动与科学民主旗帜。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伟到中国,中华民族伟统思想受到洗礼。近代以来,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继伟到中国,与本土落后的“君权神授”等封建思想进行了激烈交锋。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此过程中,“五四”运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同时,还在于它高扬民主、科学的大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播,民族精神开始受到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洗礼。第三个阶段,中国的全民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其标志性行动是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从产生之日起,就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已任。特别是在国本侵略者入侵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并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全民抗战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抵抗外敌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得到锤炼和升华,中华民族由此显现了复兴的契机。二、中华民族精神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撑1、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基础。国家统一的思想,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儿女更加自觉地意识到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独立的重要与紧迫。在这种爱国主义信念支撑下,产生的是勇敢、智慧和忠诚,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精诚团结、勇于牺牲、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过程,始终是中华民族抵御和战胜日本侵略者最重要、最坚定的精神支撑。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迹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喊出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满腔悲愤,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