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伤寒学(精)VIP免费

伤寒学(精)_第1页
1/33
伤寒学(精)_第2页
2/33
伤寒学(精)_第3页
3/33
《伤寒学》《伤寒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学教研室伤寒学教研室•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伤寒学定义第一节伤寒学定义•对象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内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目的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第二节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伤寒论》地位:•是中医经典著作•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医著,•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伤寒论》学术成就《伤寒论》学术成就•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伤寒论》学术渊源《伤寒论》学术渊源•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杂病论》,一偏外感,一偏内伤。•《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成体系。《伤寒论》学术渊源《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源与流,理到治姐妹篇源与流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从学术言是源与流的关系从内容言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作者: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公元150-219年在世,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成书约200-219年。《伤寒论》成书:成书条件成书条件::1社会历史背景是成书的客观条件•战乱频繁•瘟疫流行:•《自序》曰“建安纪年(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2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辨证论治法则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体应用于临床。•伤寒在汉代是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方180首,药物240味。《伤寒论》沿革:《伤寒卒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伤寒论》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西晋·王叔和是第一个整理仲景遗著的人•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为《伤寒论》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宋版本”(1065—1066)高保衡、林亿等宋镌治平本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故首校伤寒论。•“赵刻本”明·赵开美的复刻本•成注本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伤寒论》原文编次《伤寒论》原文编次•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按法类证(钱潢、尤怡)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论点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气汤•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和巧妙应用《伤寒论》方与法。第四节伤寒的涵义第四节伤寒的涵义•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更狭义:太阳病伤寒表实证。《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第五节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第五节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病因:•四时之气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暑气为热病•非时之气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称“疫病”。•发病: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传变途径: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传变:传变:•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称“直犯”。•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并病-一经病证未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