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性关节炎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brucellararthritis别名布鲁氏杆菌性关节炎类别风湿科/关节滑膜炎及其周围组织病/感染性关节炎ICD号M01.3*概述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传染病。布氏杆菌性关节炎(brucellararthritis)是布氏杆菌病的一部分。布氏杆菌为小的革兰阳性菌,通过动物传染给人。国内以牛、羊为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液、胎儿等。布氏杆菌病可以是急性、自限性疾病,关节痛延续数天,关节炎持续数周后消退,无后遗症。也可是慢性、感染性疾病。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流行病学布氏杆菌为小的革兰阳性菌,通过动物传染给人。国内以牛、羊为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液、胎儿等。主要通过口进入体内,亦可由损伤的皮肤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多见于牧区农民、肉类包装者或其他接触肉类的工人、兽医等,也可见于实验工作者。在许多落后地区是患者食用了未用巴斯德消毒的牛奶和奶酪所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的比例为21∶。多见于20~40岁。急性布氏杆菌病患者中10%~20%并发关节炎。流行病学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病例中,特别是感染超过6个月者,50%~65%的患者有关节炎。病因布氏杆菌病性关节炎是布氏杆菌感染所引起。布氏杆菌经消化道入体内后多数被消化,少数在淋巴、骨髓及脾内繁殖。布氏杆菌为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分为羊、牛、猪、鼠、绵羊、犬6个生物种,我国以羊为主。通过羊、牛、猪、犬传染源,传染给人。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汁、胎儿等处。多数通过口进入人体内,亦可由损伤的皮肤、呼吸道黏膜等侵入机体。食用未经巴斯德消毒方法消毒的牛奶和奶酪,很容易感染布氏杆菌。病因接触畜、畜肉的工人、兽医等,为易感人群。发病机制1.布氏杆菌经由黏膜和皮肤损伤处进入机体,由淋巴管到达淋巴结,条件允许时,布氏杆菌开始增殖并突破淋巴结防护进入血液,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细菌及内毒素。从感染病灶进入血流后即出现急性症状。因多次进入血流引起症状反复发作和过敏反应,并可在脏器内广泛形成病理改变。病人体温升高。杆菌由血循环,进入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并在这些脏器内形成病灶。致病菌同样也进入关节腔内并在关节腔内形成病灶。发病机制病灶处发生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形成肉芽肿。病灶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布氏杆菌,杆菌可在细胞内增殖,一定时间后,再次释放入血液,又形成菌血症和毒血症,病人就会再次发热。细菌反复释放入血液,产生临床上的波状热。晚期病灶萎缩、硬化。2.病理基本病理变化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骨髓、淋巴结等处。急性期充血、水肿、细胞浸润。亚急性及慢性期弥漫性增生、肉芽肿形成。晚期病灶萎缩、硬化。在关节中也出现同样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布氏杆菌病可以是急性、自限性疾病,关节痛延续数天,关节炎持续数周后消退,无后遗症。也可是慢性、感染性疾病。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慢性或复发性的布氏杆菌病常由马尔他布鲁菌引起。感染常见于单关节或不对称的少数周围关节。膝、髋、肩为好发部位,其次为骶髂、腕、踝、肘关节,还可侵犯脊柱。骶髂关节常见于单侧。某些患者既有周围关节炎又有脊柱关节病。患者感到背部及肢体疼痛,有热病症状。临床表现关节炎发病前数周患者有头痛、乏力、出汗等全身症状。累及的关节表现为肿胀、疼痛、发热及红斑,关节内有渗出。热型为波浪热,有时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并发症可并发或形成菌血症和毒血症。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需要复杂的生长条件,因此滑膜液培养的阳性率仅50%~65%。滑膜液中白细胞总数为10×109/L~50×109/L,单核细胞更多见。血清学试验中最常用的是凝集试验。较新技术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可能更精确。补体结合试验及2巯基乙醇试验常用来诊断慢性布氏杆菌病。急性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培养一般是阳性。慢性病例的血培养阳性率却小于10%,而骨髓培养的阳性率较高。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常见肩、骶髂关节和脊柱有所改变。肩峰、喙突等肌腱韧带附着处的骨骼呈局限性表浅的小囊性骨质破坏和边缘硬化。肌腱、滑囊处出现钙化。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