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伤仲永王安石VIP免费

伤仲永王安石_第1页
1/16
伤仲永王安石_第2页
2/16
伤仲永王安石_第3页
3/16
傷仲永王安石題旨:「傷」,有同情、慨歎之意。傷仲永指慨歎神童仲永因「不使學」而淪為常人,並提出勸學的議論。作者介紹: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宋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生於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哲宗元祐元年,年六十六安石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二十二歲舉進士,為地方官十餘年,有政聲,嘉祐三年向仁宗上萬言書,提出改革主張。神宗即位,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以救北宋積貧積弱之弊,後因改革過急,用人不當,為保守派反對而美意不遂。晚年退居金陵。曾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諡號文,故又稱王文公。安石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風格峭拔,結構謹嚴,論說深透,文辭簡鍊,還工詩能詞。平生著述散佚甚多,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課文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金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親自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請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之處。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與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課文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之後)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的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兩樣了。」課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王安石評論:「方仲詠的天賦是上天給予。他天生的才華,勝過其他人許多;最後仍成為普通人,是因為後天所受教育不足的關係。他所擁有的天賦,如此強大,不受後天教育,仍成為普通人。現在的我們沒有天生的才能,本來就是平凡人;又不接受後天教育,還能成為普通人嗎?(意謂連普通人都不如)」大意:藉天才兒童方仲永因缺乏後天教育學習,淪落成平常人的客觀事實,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並進一步闡明天賦資才不足恃,後天努力不可廢。結構分析:•第一大段:敍述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第1段)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第1至5句)寫仲永父親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第6.7句)•第二大段:敍述方仲永才能衰竭,終於成為普通人。(第2段)•第三大段論述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意義。(第3段)傷仲永傷(文眼)議論記敘結構分析表:主論闡發先揚後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賢于材人遠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于人者不至卒之為眾人聞而知之五歲能詩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不始學見而知之l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問而知之l又七年,泯為眾人矣課文賞析、評論這是一篇敘述兼議論的短文,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寫仲永的出身及天賦異稟。仲永五歲時「未嘗識書具」,與一般村童無異。而「忽啼求之」,一異也;「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二異也;「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三異也。以此三異描述仲永的奇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難怪「邑人奇之」且「賓客其父」。緊接著寫「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終至「不使學」,於是仲永由「奇才」淪為「庸才」。第二段寫仲永十二、三歲還能作詩,但「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時,竟變成「泯然眾人矣」。這段略寫仲永才思日竭的經過,除與第一段產生強烈對比之外,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伤仲永王安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