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定义]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于制造Hb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时所发生的贫血。早期的IDA是正细胞正色素性的,缺铁很明显时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发病情况:全世界有6亿—7亿人患IDA,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有IDA。桑、棉、麻种植区因钩虫病发病较高,因而IDA易见。[缺代谢]一、铁的分布和需要量有生理功能铁—Hb65%,肌红蛋白6%,酶、辅因子<10mg贮存铁25%—铁蛋白、含铁血黄素27%铁蛋白=去铁铁蛋白+铁正常成年男性体内铁总量50~55mg/kg(2500-3000mg)正常成年女性体内铁总量35~40mg/kg(1500-2000mg)二、铁的来源、吸收、运输、贮存、再利用和排泄正常饮食中,每日含铁量约为10~15mg。其中约5%~10%可被吸收。饮食中的铁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血红素铁和非血红蛋白铁。正常人每天摄取成人男子铁分布•1—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动物的肝脏、肌肉、血含铁较多、吸收较好(10%~25%);海带、发菜、紫菜、香菇、木耳、豆类是植物中含铁较多的,但吸收率仍低(1~7%)。米面、人乳、牛羊乳铁的含量均低,要用上述食物补充。铁代谢图食物胃肠道Fe3+Fe3+Fe2+消化肠粘膜细胞吸收经铜兰蛋白再氧化为Fe3+Fe3+—去铁铁蛋白血浆转铁蛋白运输Fe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脾、肝等处骨髓幼红细胞贮存肌肉等组织肌红蛋白血红素蛋白酶经皮肤、肠道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丧失再利用[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1.摄入不足:成年女子平均每日丧失铁2mg,妊娠妇女2.5mg,是男子需要量的2~2.5倍。婴幼儿、青少年需要量明显增加。2.铁的丢失:慢性失血为最常见原因。主要见于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溃疡病、肿瘤、钩虫病、痔出血、子宫肌瘤、宫血;其次见于血管内溶血,肾病透析。3.吸收障碍:胃手术病人贫血出现在术后数年,胃游离酸缺乏亦然(酸性胃液能防止铁离子转变成不溶于水的铁复合物);日常生活过多地进食富含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发病机理1.对铁代谢的影响:出现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少,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导致组织缺氧红细胞内缺铁。同时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升高。2.红细胞内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铁少血红素合成障碍,游离原卟啉与锌原子结合为锌原卟啉(ZPP),导致红细胞胞浆少,血红蛋白化受阻,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组织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细胞含铁酶和铁依赖性酶活性减低,对精神、体力、行为、免疫及儿童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并可引起粘膜组织的病变。[临床表现]缓慢起病和轻度贫血者,症状隐匿一、有原发病的症状:如钩虫病、溃疡病二、一般贫血的症状: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促、眼花、耳鸣三、神经系统症状—与细胞内含铁酶缺乏有关表现兴奋激动、烦燥、头痛、失眠、异食癖(pica)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四、上皮组织营养障碍症状:舌炎、口角炎、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指(趾)甲变薄、呈勺状或反甲。•反甲[实验室检查]一、外周血Hb↓、Hct↓、RBC↓(相对不明显)MCV<80fl,MCH<27pg,MCHC<32%,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正常.WBC、PL变化不大。二、骨髓检查:增生性贫血改变,中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核固缩,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浆多是兰色,浆发育落后于核。铁染色:外铁阴性(正常+—++)内铁<15%~0(正常20~44%)缺铁性贫血血象缺铁性贫血骨髓象三、生化检查(一)体内铁指标测定:1、血清铁蛋白减少,<12μg/L(100±60μg/L)2、血清铁减少,<8.95μmol/L(20±9μmol)3、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减少,<15%(35±15%)4、总铁结合力增高,>64.4μmol/L(59.1±5.4μmol)或>360μg/dl(330±30μg/dl)(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0.9μmol/L(正常16~36μg/dl或<0.65μmol/L);FEP/HB比例升高.•1)红细胞内硷性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SF)测定系最敏感、最可靠的缺铁指标,但SF为急性时相反应指标。易受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肿瘤、肝病、溶血及铁剂治疗影响而增高。近年提出了不受或较少受上述因素影响的“红细胞内硷性铁蛋白测定”如<6.5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