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大武汉大武汉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之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历史渊源历史渊源在清代末期、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因位于长江沿岸,为铁路交通枢纽,工业发达,与位于北美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武汉三镇”之说)。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三镇故事三镇故事元代以前历史武汉的考古可上溯到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现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汉阳及武昌皆有1800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元明清时期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省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曾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元末时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曾将其天完政权国都迁至汉阳。教育圣地武昌教育圣地武昌朱元璋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后朱桢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及历代楚王皆在龙泉山(今江夏区)为修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群。因此武昌得以完善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商业贸易盛都——汉口商业贸易盛都——汉口明成化十年(1474年)汉江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汉口方才脱离汉阳独立发展,嘉靖年间在汉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汉口镇,来自各地的商贾纷纷前来经营,当时汉口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明末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故有“货到汉口活”一说,汉口与北京、苏州和佛山并列,称为“天下四聚”,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美誉。至今世界闻名。工业制造首府——汉阳工业制造首府——汉阳从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建却月城,到1400年前的隋朝起大名,不久又建了城。比起武昌城早几十年,比汉口就更早了。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其主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钢药厂等大型工厂,及大地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汉阳由此以工业制造名扬天下。文化习俗—食文化习俗—食特色小吃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面窝、老通城的豆皮,五芳斋的汤圆,福庆和的牛肉米粉,顺香居的烧麦,四季美的汤包,精武路的鸭脖子,田启恒的糊汤粉,老会宾的五叶梅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水饺、馄饨、糯米鸡、豆皮、散子、油墩、汤包、烤红薯、糯米包油条、酥饺、糍粑、剁馍、苕面窝、细粉、宽粉、汤面、清酒、蛋酒、豆浆、鸡冠饺、炒面、炒粉、炒花饭、小张烤鱼、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瓦罐鸡汤武汉名小吃小桃园--煨汤,老谦记--牛肉豆丝,余妈面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