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教《月光曲》VIP免费

再教《月光曲》_第1页
1/2
再教《月光曲》_第2页
2/2
再教《月光曲》余干县实验小学坐看云起教《月光曲》已经不止一次了,但是这一次却有不同的感受,整个课堂让我兴奋,也让学生兴奋,充满灵动智慧的课堂处处是精彩的自然生成。这得益于课前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得益于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得益于课堂上的有效引领。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艺术熏陶”,前一篇课文是一篇小古文——《伯牙绝弦》,讲的是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情谊。自古知音难觅,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怀让人向往。《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遇知音而激动不已,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这首经典乐曲的故事。这两篇课文虽然时间与空间都相差甚远,但是反映的主题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两篇课文都采取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教材安排给了我启示,解决了纠结多年的问题。《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激情来源于何处.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在以前的几次教学中是我非常纠结的问题。怎么纠结呢?探究这个问题教师总是引导学生重点解读文本的第3、4、5、6这四个自然段,得出结论:贝多芬把盲姑娘当做自己的知音,因为同情而进屋为兄妹俩弹琴,又因为盲姑娘超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得对穷苦人民具有深刻同情之心的音乐家贝多芬因遇到知音而激动不已,加上清幽的月色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从而创作出《月光曲》这首经典乐曲。这种教学结构看似水到渠成,其实,学生对主要人物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和伟大人格,以及盲姑娘非凡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没有深刻感受。老师只是把“贝多芬把盲姑娘看成是自己的知音”这个结论硬塞给了学生。问题没有感悟透彻,犹如鱼刺卡在喉管之痛,咽不下,又吐不出。一个轮回后,我又与《月光曲》不期而遇。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受到《伯牙绝弦》的启发,把体会盲姑娘的超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重点,解读文本时把重点和难点都放在8、9自然段,这是具体描写《月光曲》乐曲的内容的段落。解读文本,不仅要了解乐曲的旋律变化,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穷兄妹俩高超的音乐鉴赏力。兄妹俩根据优美的旋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他们听懂了乐曲吗?听懂了!好,上到这里,我想起了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篇小古文学生已经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了,我试着开了头:贝多芬善鼓琴——学生马上接到:兄妹俩善听。多么聪明的孩子!接下来的课堂实在让人兴奋,几乎全班都在喊--------师:贝多芬志在大海——生:兄妹俩曰:洋洋兮若大海。师:贝多芬志在明月——生:兄妹俩曰:皎皎兮若明月。师:贝多芬志在大风——生:兄妹俩曰:呼呼兮若大风。师:贝多芬志在波涛——生:兄妹俩曰:滔滔兮若波涛。生:贝多芬所念,兄妹俩必得之。真是激动人心的课堂生成啊!通过这么一番解读,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盲姑娘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但是还不够,贝多芬作为当时有名的音乐家,是否就把她当做知音,并由此而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呢?文本对贝多芬的描写不多,很难看出当时他的想法。我及时引入了课外资料《演奏断然中止》,通过阅读短文,学生了解到贝多芬性格倔强,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质,同时同学们也感受到虽然贝多芬是当时杰出的音乐家,但是却得不到贵族的尊重,他们只是把音乐当做装饰,而不是真正懂音乐,爱音乐。这和酷爱音乐,却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兄妹俩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见惯了世态炎凉贝多芬内心是怎么想的?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多么幸福哇!”正是这种有层次的解读,才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贝多芬的形象才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贝多芬的创作激情的来源不言而喻。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主题解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为文本探究的引领者,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才可以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再教《月光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