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肇庆鼎湖中学梁美玉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的这种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认知冲突,激发、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关键词: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历史教学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则学生的思维太顺利,结果来得太容易反而降低了思维的活跃程度,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太小,使得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这样,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不能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那么,什么是认知冲突呢?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简单的说,认知冲突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都强调,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认知冲突是连结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造成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可以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可见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学会引发、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一、巧妙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及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对未知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有探究的欲1望。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巧妙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述必修一第14课中“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先展示一段材料:“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辽阔的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这是一次悲壮的海战,两支装甲舰队的激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部分北洋海军舰船被日军俘虏,在威海等地战沉的一些北洋海军舰船也遭拆解。至今,有关舰船的遗物在日本各地仍能寻觅。”学生看完材料后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我接着追问“曾经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师为何败给日军,葬身大海?”如此设置悬念,制造认识冲突,将学生置于一种悬念的氛围中,激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悬念的迫切需要和动力。二、创设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认知心理学认为,激发内在动机的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新、旧知识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认知不平衡”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解决矛盾。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拓展,那么,新旧知识就保持了平衡一致,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比较有力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