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5期2008年l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Mne~MedicineVo1.2410,2008论中医血脉理论的临床意义张蕾,郭劲鹏,王清海(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2.清远市中医院,广东清远511500;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95)摘要:《内经》认识到,“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而心是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动力器官,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因六淫外侵,七情过极,痰瘀阻滞或久病耗损引起的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病久不愈,痰瘀互结,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导致血脉疾病。故血脉系统可以用于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关键词:血脉;内经;中医学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813(2008)05—0475—02在中医理论中《黄帝内经》已明确认识到,“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而心是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动力器官,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这与西医的血液循环系统概念是一致的,同时我们发现中医所说的血脉生理病理功能等同于西医循环系统的生理病理功能。所以用中医的血脉理论指导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是切实可行的。那么中医的血脉理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血脉理论是指血、脉的结构,血能在脉内正常运行的条件,血脉的生理功能,血脉的病变的病因,血脉病变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常的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的理论体系。1血脉的含义1.1血的含义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1.2脉的含义(1)脉是《内经》经络学说中“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以“经络”代替了“十一脉”的概念,而“脉”代表经络系统的含义逐渐退化并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考求《内经》,“脉”在《黄帝内经》中一个十分清楚而且重要的含义是血脉,即血管。《灵枢·本脏》篇日:“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2)《内经》还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可见脉与其它5个脏器一样皆为独立的实体脏器。由上可见,《内经》中“脉”之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经络系统运行血液为主的通道;二是属于一个独立实体脏器[0J。2生理2.1血的生理特性血液生成之后,注于脉中,运行于周身,起滋润濡养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云:“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明确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运行的。2.2脉的生理特性(1)“脉”之结构:①“心主身之血脉”,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②《内经》已经观察到脉分为“动脉”和另外一种不同的脉管,血出而射是指动脉血,久留不泻颜色黑浊则是指静脉血而言。(2)“脉”之功能:①运行血液;②渗灌濡养;③营养代谢;④津血互换。在《内经》后,“脉”已经由代表经络系统的概念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其形态学特点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脏腑组织并发挥营养代谢作用,可见中医所说之“脉”与西医学之“血管”已基本一致_4』。2.3血脉之间的关系由脉及血的生理特性发现两者存在有双向流动性。《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相反,布散于脏腑组织、皮毛肌腠的血气,又能渗入孙脉,注人经脉。故作者简介:张蕾(1983一),女,广东清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通讯作者:王清海,Tel:13119577830,E-mail:wqhai282@sina.con·---——475·--——第24卷第5期2008年1O月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1.2410,2008《灵枢·痈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