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单选题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C)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C)的不同回答A.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B.物质本质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意识本质3.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C)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实践和社会C.时间和空间D.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4.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D)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B)的关系问题。A.物质和运动B.思维和存在C.存在和精神D.主体和客体7.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A)A.古希腊的“原子论”B.中国古代的“五行说”C.古印度的“四大说”D.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9.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一是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二是书本太多;三是作业多、补习多、办班多。这些都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造成严重损害。从辩证法角度看,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B)A.忽视了量的积累B.违背了适度原则C.曲解了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D.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10.自由就是(D)A.不受任何限制B.不受必然性的限制C.按自己的意愿办事D.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11.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12.“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C)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3.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4.哲学理论上的“两个对子”指的是(C)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15.2001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整个谈判历时15年,“黑发人谈成白发人”,几起几落。这表明(C)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1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时间的(D)A.持续性B.间断性C.重复性D.一维性17.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B)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1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动力和源泉B.状态和形式C.道路和方向D.方向和过程19.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上千条的新词汇产生。比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电子邮件、信用卡、再就业、QQ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B)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