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上篇 总 论VIP免费

上篇 总 论_第1页
1/97
上篇 总 论_第2页
2/97
上篇 总 论_第3页
3/97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李岩李岩上篇总论上篇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概述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一、概述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定义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属于五官科的一部分,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其特点为: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因此,学习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科的知识。耳鼻喉与各科关系:•与内科:急性咽炎、喉炎、慢性咽炎、梅核气、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衄、耳鸣、耳聋。•与外科: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鼻前庭炎、鼻疖、酒渣鼻、耳内湿疹、外耳道乳头状瘤、化脓性软骨膜炎、乳突炎。•与妇科:倒经、子瘖、梅核气。•与儿科:咽炎、喉炎、白喉、鼻前庭炎、鼻内湿疹、耳内湿疹、马牙、鹅口疮。•与伤科:鼻外伤、耳外伤。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简史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简史•西医耳鼻喉有几百年的历史。•祖国医学距今5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了医疗活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甲骨文就对耳、鼻、口、齿、舌、喉等病有了初步认识和论述。•历代医家归纳加深对耳鼻咽喉口齿病的认识,但是论述都散在各家医书中,直到经济发达的唐代:•唐代:公元624年由唐政府设立之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医科学校,太医署设立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种专科,“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开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将鼻、口、舌、唇、齿、喉、耳病归为七窍病,收集治法甚多;•《千金翼方》中提出用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宋代:对耳鼻咽喉科疾病及治疗均有了十分丰富的记载。•《圣济总录》载有耳鼻咽喉口齿内容12卷,颇类一部耳鼻咽喉口齿专科书。•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类似当今的人工喉。•《济生方》中的苍耳子散,至今仍用于治疗鼻科疾病。•金元时代:学术争鸣,口齿科与咽喉科分开。•张从正《儒门事亲》记载了内腔镜取异物的原始方法(用纸卷成筒,放入口中,再用筷子缚小钩取异物)。•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对鼻鼽之认识,与现代变应性鼻炎颇相似。•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对眩晕的认识及治疗,与现代所称的内耳性眩晕十分相似。•窦材所著《扁鹊心书》及窦汉卿著《疮疡全书》记载了用切开排脓法治疗咽喉脓肿及牙痈。•《洪氏集验方》有用压迫颈外动脉以止鼻衄的报道。•明代:由于手工业、商业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促进了中外医学的交流,在耳鼻喉病的防治方面也有不少新的成果。•薛己著《口齿类要》,论述喉舌口齿诸病,并附有多则医案,是传至今日的咽喉口齿科专书中较早的一本。•《红炉点雪》首论喉结核。•《景岳全书》首载咽喉的梅毒及瘟疫病。•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鼻息肉摘除方法,又如对咽部及食道异物(如铁针刺入)使用乱麻团以线系之,吞入咽中,针刺入麻,徐徐牵出。•《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记载了鼓膜按摩法:“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压,随按随放,随放随按,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按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曹士衍《保生秘要》论述的导引法治疗耳重(即耳内胀塞)方法,即当今的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载有喉、耳、唇等外伤之缝合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800余种药用于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清代:医事制度又分九科,咽喉科再次与口齿科合并。•吴谦等人编著《医宗金鉴》,整理古人和前人的医疗经验,内容丰富,载有耳鼻咽喉口齿唇舌的疾病约50余种,并附有绘图。•清代由于四次疫喉的大流行,促进了喉科学的发展,问世了《喉科指掌》、《尤氏喉科》、《咽喉经验秘书》、《重楼玉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