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使用范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作者:舒俊波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星洲)小学撰稿时间:2011年8月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课有两个模块:一是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二是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能力。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从第5课开始,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明白了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就会将声音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池塘引起的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我们看不见声波,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每小时约1224千米)。声音传播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雷雨天,我们经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振动物体与波。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音叉的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学生已经在第2课中观察到了。本课再次让学生观察这一实验,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到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通过观察与同学的交流,应让学生认识到: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通过在玩“土电话”过程中思考“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学生能感受到声音在棉线中传播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第二部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学生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学生采取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在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来区分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教科书通过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闹钟,和月球上两个人难以直接对话资料的介绍,让学生对声音依靠空气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状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声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之前学习过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缺有一定借鉴作用。直观能直接观察的现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声波,在材料上要更多考虑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学生感受声音传播速度的不同。教学准备:1.为每组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一个土电话。2.教师准备:抽空空气的玻璃罩(如果条件允许)。教学过程:一、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