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7-08-06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要: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转变有其重要成因,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启示。关键词:产业关系;演变;原因;启示中图分类号:F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8-0053-05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迥异。世界各国经验显示,当一国经济处于低收入发展中阶段,一、二产业的关系相对重要;而当一国经济进入高收入的发达阶段,由于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依次增大,二、三产业关系则上升为重要的产业关系。我国虽然仍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过程、特点及成因,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自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历程。到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二、三次产业内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二、三产业关系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总体看,呈现如下特征:(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型经济。战后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约占2%左右,2001年仅占1.8%;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至60年代有所扩大,到70年代中期后趋于平稳或下降,从1980年至90年代末其比重由33%—43%下降到26%-28%左右,2001年为26.9%;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80年至1998年,其比重约上升4到10个百分点,2001年所占比重达71.3%。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为75.3%、72.4%、72.8%、69.4%、69.5%和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也最大(日本例外)。据2000年统计,一、二、三产业对GDP拉动率,美国分别为0.12%、0.74%、3.70%;英国分别为-0.01%、-0.45%、2.94%;法国分别为-0.06%、1.07%、2.52%;德国分别为-0.01%、0.74%、2.20%;意大利分别为-0.08%、0.65%、2.15%;日本分别为0.02%、1.42%、1.38%。第三产业也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发达国家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大体相似,第一产业就业约占整个就业的1%-5%,第二产业就业约占20%-30%,而第三产业就业约占60%-75%。2001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美国为2.4%、22.4%、75.2%;—35—经济纵横·2007年第8期英国为1.4%、24.9%、73.4%;法国为1.6%、24.4%、74.1%;德国为2.6%、32.5%、64.7%;意大利为5.3%、32.1%、62.5%;日本为4.9%、30.5%、63.9%。因此,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已普遍被称为是服务主导型经济或“服务经济”。(二)第二产业比重趋于稳定,但内部结构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战后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近20至30年来一直稳定在25%左右。但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却不断优化和升级。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淘汰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德国从60-70年代就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迫于石油危机的压力,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快了以汽车、宇航、微电子、半导体、机电产品等为代表的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由于大力开发和采用新技术,制造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自1983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4%。90年代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进一步加快,1996年至1999年超过4.7%。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因此,尽管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01年比1980年下降约9个百分点,但仍然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达76%。其中,欧盟、北美和日本分别占28.5%、26.3%和14.6%,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