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201X年,在市编委办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区编委办紧紧围绕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改革、服务发展大局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突出改革主旋律,在助推区域事业发展上下功夫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特别是重点领域改革,超前谋划,克服区划调整带来的消化压力,着力攻坚,助推我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一是转变职能,合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为加快产城融合,创建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均等、城乡环境优美的一体化先行区,我们整合撤并,在机构限额内组建了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为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针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智慧城区建设列为省试点区,我们采取在区发改局、区政府办分别挂牌的方式,保证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对此,市编委办主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XX区改革方案上批示:“XX区委、区政府创新体制机制,要全力支持,创造环境,加快推进改革。”。二是精准发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将区食药、XX、动力工商分局、XX、动力质监分局、区物价局等部门的机构与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理顺了市场监管体制,初步形成了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盲区、全覆盖的市场监管体系,实现“真改、真合、真减”。真改,对本辖区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集中统一监管,彻底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和“分段监管”的体制弊端,实现了饮食、用药、消费安全的全程无缝监管。真合,组建区市场局,六局合一,合并大小部门10个,体现了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和分散问题。真减,内设机构由原来的40个整合为16个;机关行政编制由原来的92名精简为61名;处级职数由5正、15副精简为1正、5副;科级由44正、12副精简为16正、7副,构建了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工作格局。中编办到我市调研时,对XX区市场体制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多措并举,打好控编减编组合拳。以201X年底省平台数据为基数,实行总量控制。对于区划带来的超编部门,每年通过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全部用于消化,累计消化230名,从源头上遏制编制增长。同时,动态管理,从区内调剂172名编制,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了科学配置资源,既要“瘦身”,更要“强身”的目标,对此省编办给予专题报道。二、运用“四建”工作法,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为解决街镇城管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责权分割、执法分散等问题,我们运用“四建”工作法,突出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向街镇派驻综合执法中队。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城管、执法部门和各街镇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通过调研和联席会议反复商讨,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下移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为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经区编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出台了《XX区关于向各街镇派驻综合管理执法中队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中队的职能、运行机制、人员管理、经费保障,为进一步发挥中队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撑。三是建立优势互补机制。通过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实现派驻街镇综合执法中队全覆盖。从相关部门共抽调317人,街镇110人共同参与,形成了“1+1>2”的管理执法力量,有效解决了人员不足、推诿扯皮和街镇看得见管不了,执法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等问题。四是建立职责清单机制。建立职责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区街镇各层级职责事项和边界,提高了工作效率。执法人员从接案、下达指令到抵达现场,由原来20分钟缩短至5分钟,工作效率提高75%,全年累计案件2万余件,办结率99.5%,案件率减少33.6%。此项工作在我区68家单位申报的创新工作中,通过五个环节层层筛选,获得全区201X年度10项创新工作之一。三、加大宣传力度,在网上名称管理上下功夫一是确定思路。为了全力推进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我办确定了“早谋划、早入手、早完善、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