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杨雅妮2011.6.21再别康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找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所用的意象。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合作学习。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象美和语言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人所用的意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美。教法多媒体教学、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孩子们,对于离别的理解,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那么我们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美、语言美,理解诗人所用的意象。3、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三、走近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人。笔名云中鹤,现代诗人、散文家。追求“爱,自由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与《秋》。四、题目解说1928年诗人重到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可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五、欣赏有关康桥图片六、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生字生词。2、正音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xiāo3、听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4、配乐朗读5、感悟文章感情通过我们朗读课文,大家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6、讨论这首诗歌共有几节?句式是如何排列的?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语气又是如何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诗歌共七节,句式整齐,四行一节,节奏上每节押韵、节节换韵,语气上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7、再读课文注意感情与节奏。七、研读文本1、感受意象美(1)作者在描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景色时,哪些景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感情,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景物,更能体现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2)有关意象:明确:意象指诗中所列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他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些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浸入了作者感情的物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等。2、品味语言美作者在描写康桥时运用了哪些修辞?具体表现在哪些语句中?明确: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夸张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八、拓展延伸偶然徐志摩(1926)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记,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九、小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