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一区多园”模式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天水市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全面贯彻落实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全市各类园区高质量发展,按照天水市人民政府领导安排,由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牵头、会同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各县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甘肃(天水)国际陆港等,通过实地了解、座谈交流、统计调查等方式,对全市各类园区基本状况、发展思路、工作设想等进行全面调研。一、全市各类园区发展现状天水产业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天水开发区及秦州区东十里工业园区、麦积区二十里铺工业园区设立为标志,开启了园区建设的热潮。此后,农业科技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风起云涌。近年来,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把园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和“出城入园、搬迁改造”的思路,大力推进各类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园区经济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共有各类园区3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3个(天水经开区、农业科技园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省级15个、市级5个,按园区种类分,有工业园区18个(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2个、县区级8个)、农业园区15个(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2个、县区级5个)、物流园区5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建成1个,拟建1个)。2天水经开区、农业科技园区、国际陆港以及县区产业园区的创建和发展,为推动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及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三新一高”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园区快速发展势头相比、与天水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目标相比,全市园区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与不足,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管理机制还需理顺。天水经开区、农业科技园区、国际陆港及县区各类园区自建立以来,经过多次调整完善,目前已建立了与实际基本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但与国家对园区管理体制的要求和外地实践相比差距较大。天水经开区在2019年全市机构改革后,天水市生态环境局、天水市市场监管局、天水市交通局等部门对经开区分局授权不充分,部分审批权限没有下放到位,“一站式”审批服务功能没有实现,企业注册、环境执法等需到市局办理,因劳资、环卫、交通、治安等管理职能缺失,与业务部门、所在县区推诿扯皮较多。农业科技园区和陆港管理委员会,均为天水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行政单位,但人员编制仍为事业编制,没有授予项目审批、资金划拨、环境评估、企业资质评定等行政职能,审批事项需经所在地乡镇政府、区直部门和政府层层上报。县区园区管委会大部分为县区政府派出正科级事业单位,个别园区由所属乡镇代管,其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园区顺利发展和示范带动效应。(二)管理模式有待创新。全市各类园区缺乏市域内的统筹谋划和统一规划,尤其是县区工业园区大多数由乡镇企业示范区低水平发展而来,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重滞后;部分园区发展定位不精准、产业培育重点不明确,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现象。因市县区园区之间没有业务归口3和指导关系,县区园区无法享受资金扶持、项目布局、要素配置等优惠政策,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理顺各类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三)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受“两山夹一川”特殊地形制约,全市建设用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制约全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制约天水经开区及各类园区的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随着城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的推进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天水经开区及秦州、麦积工业园区可用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天水经开区核心区的社棠工业园已基本无地可供,冀城产业园因涉及水源地导致可用地暂时搁置,三阳川片区扩区增容刚刚启动。各县区工业园区也不同程度存在用地限制方面的矛盾问题。一方面,受有限的可用地资源与紧缩的用地指标双重挤压,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项目落地难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园区部分入驻企业投资强度低、效益差,产品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