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目标(1)学生感受到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小组准备:纸片,梳子,几块石头、水杯(盛有水)、小铃铛【教材分析】教材通过插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材中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其中又穿插了很多小探究、小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活动中,领悟声音的奥秘。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比较熟悉声现象,但不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对于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逐渐熟悉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对声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自己动手做实验,用心去探索。【设计思路】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人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学生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教师明确教学的研究目标:(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声音传播的快慢?探究性活动一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1.探索性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