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随之减弱,这种首关消除现象称为首关消除。稳态血药浓度: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称稳态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的消除率属恒比消除,其t1/2是恒定值。t1/2是药物消除速率的一个重要参数。副作用: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生物利用度:是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占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用表示:F=A/D×100%。药物:是指可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效能: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PAE(抗生素后效应):细菌和药物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MIC(最低抑菌浓度):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一定比例,即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兴奋作用:药物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提高或增强的作用。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尤其是连日给药的病人,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时,由于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皮质激素的反馈性抑制脑垂体前叶对ACTH的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机能不全。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肾上腺素的反转效应: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上腺肾上腺素的反转效应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或稳态时,按照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表观分布容积论上效价强度:是评价药物效应强度的指标,其大小与等效剂量成反比。等效剂量是指引起相等效应(等效反效价强度应)时所需的药量。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肝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增加肝药酶生成的药物。肝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肝药酶活性或减少肝药酶生成的药物。拮抗剂: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结合后非但不产生生物效应,还使激动剂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受体调节:受体的数量。亲和力及效应力受到各种生理、病理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称为受体调节阈剂量:最小有效量,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极量:即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又称最大治疗量。常用量:在治疗量中,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极量,疗效显著而安全的剂量。选择性作用:指药物只对某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