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4):286~290StudiesofPsychologyandBehavior286收稿日期:2009-6-8*本研究得到天津市科技计划(09ZCZDSF04600)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0YJCXLX058)项目的资助。作者简介:田静,女,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博士生。通讯作者:王敬欣,女,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授,博士。Email:wjxpsy@126.com。1引言眼跳(saccade)是指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有规律的随意运动,表现为眼球的注视点或注视方位的突然改变[1,2]。人和其他动物在观看一个场景的时候,眼睛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四处移动,定位在场景中感兴趣的部分,在大脑中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地图(mentalmap),并在视网膜上建立对应的拓扑结构的眼跳地图(saccademap)[3]。其功能就是改变注视点,使下一步注视目标的视像落在视网膜最敏感的区域———黄斑部的中央凹附近,从而清楚地看到要加工的对象[4]。在生理心理学研究领域,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常用来考察被试的抑制加工过程。朝向眼跳是一种反射性眼跳(reflexivesac-cade),是受刺激驱动的外源性反应(overtre-sponse),属于自下而上的加工,不受意识控制[5]。Dafoe等人曾提出,朝向眼跳由于在刺激位置和眼跳的目标之间有一种直接的感觉驱动关系,因此潜伏期通常都比较短,经常出现快眼跳(expresssaccade),其潜伏期不包括或者只是最小的决策加工[6,7]。当前许多研究已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朝向眼跳的加工过程主要是由视上丘(superiorcolliculus,SC)中的注视细胞(fixationcells)与运动细胞(move-mentcells)以一种相互抑制的方式控制的,什么时候、以及向哪里产生反射性眼跳是由这两类细胞共同决定的[8]。反向眼跳任务由Hallett在1978年首次提出,它是一种自主性眼跳(voluntarysac-cade),是受感觉驱动(sensorimotor)的内源性反应(covertresponse),需要付出一定的心理努力才能完成的自上而下的加工,需要意识的控制[5]。当前诸多研究得出结论,反向眼跳是受额眼区(frontaleyefield,FEF)与SC共同控制的。FEF主要负责将获得的视觉信号进一步转化为眼跳指令,并根据任务的需要,通过向SC中的注视细胞发送抑制或激活指令,达到降低或提高相应区域内注视细胞活动水平的目的,即FEF通过SC的投射,共同有意识地控制自主性眼跳[8,9]。目前,由于反向眼跳任务能够有效地测量被试对眼跳行为的自主控制能力,对被试的额叶-纹状体通路(fronto-striatal)的功能异常具有高敏感性,并且任务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例如对患有前额叶病变或损伤、精神分裂症等患者进行的研究,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患有情感障碍(如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自闭症、亨廷顿氏舞蹈症、阿尔兹海默氏症、及帕金森症等病症的患者[10,11]。反向眼跳作为一种测量被试对反射性行为和自主性行为的认知冲突解决的有效任务,其工具性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在眼跳任务中,目标刺激的空间位置对于朝向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田静1王敬欣1张赛2(1天津师范大学心里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2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62)摘要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控制了眼跳任务类型(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和目标偏心距水平,考察了大学生在两种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即目标刺激相对于屏幕中心的距离对于眼跳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反向眼跳任务中的首次眼跳方向错误率显著高于朝向眼跳,眼跳潜伏期也显著较长。(2)在朝向和反向眼跳过程中,都出现了目标的偏心距效应,即随着目标偏心距的增大,眼跳潜伏期缩短,眼跳落点视角增大。关键词眼跳,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偏心距效应。分类号B842.1第4期和反向眼跳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偏心距效应(ec-centricityeffect),或译中央凹离心现象,是指目标刺激离中心注视点的空间位置对眼跳各参数指标的影响。Bell等人通过对猴子的眼跳任务发现,眼跳潜伏期和错误率依赖于目标位置。刺激位置的多样性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并且改变了感觉和控制加工的相对重要性。不论是朝向眼跳还是反向眼跳,如果刺激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