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意境美学导论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而「意与境浑」与「象外之象」、「自然之美」是道家意境美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第一节阐释:「意与境浑」与「象外之象」两个课题都表现了道家思想的特色,论述老庄思想之中的「浑」之三义。本文第二节探讨老庄哲学之「浑」的三层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来重检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之雏形。第三节转而探讨意境说美学在中西比较美学当中的意义,藉由王国维的意境说,建构中西比较美学的雏形,王国维以「意与境浑」为美学的四组对比项的归结所在,本文尝试指出:王国维的这个提法,假若将「意与境浑」关连于道家美学的雄浑观,把「象外之象」关连于道家的否定性的形象思维,那麽将显示出什麽诠释学美学的特义。第四节从浑之三义进一步探讨道家美学与诠释学美学的同异,和东西雄浑观的差异的问题。第一节老庄思想之浑的三义「浑」之本义为水喷涌之声或水流貌。「浑」为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例如老子15章说「浑兮其若浊」,老子49章说到「圣人为天下浑其心」,就此而言,「浑」为「浑然一体」的意思,浑是指道体的状态或由道体而有的混沦作用。另外,庄子和列子皆重视「浑」庄子v应帝王〉有「中央之帝为浑吨」及「七日凿窍而浑吨死」的故事,强调了浑吨的否定性思维的重要性,也就是浑然一体的体验和象外之象的重要性。「浑吨」也是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概念,是道家内修的核心体验,在这个内修的过程之中,十分强调虚己忘我的否定性思维,这也是浑然一体和象外之象在道家文化中的重要性之一例。老庄在有无玄同的思想架构之中,提出「浑」为重要概念,这个概念的有无玄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地影响到了后来中国美学史当中司空图提出「反虚入浑」,亦即,依于自我虚无化的体验而回返于雄浑的本体。吾人可以区分「浑」之三层意义:(1)「浑然一体」,(2)「反虚入浑」和(3)「浑然天成」,三义都是对道体和体道状况的描绘,首先,它表现为互摄互入的混同的整体,亦即,浑然一体;其次,这个整体是一种自我虚无化的大全,亦即,反虚入浑;最后,这个混同在虚无化中达到究极的真实,亦即,浑然天成。此处所说的浑之三层意义:(1)浑然一体,(2)反虚入浑,(3)浑然天成是分别相应于意境说的三个美学特徵,亦即,相应于(1)意与境浑,(2)象外之象,(3)自然之美。首先,「浑」同「混」,是「浑然一体」的意思。老子15章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49章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就此而言,「浑」为「浑然一体」的意思。另外,老子14章说到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週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裡所说的「混」也有「浑」的意思。其次,如果「浑」和「吨」或「沦」连用,而成为「浑吨」和「浑沦」,则「浑」又具有道家哲学的反面性否定性的意涵。如在庄子和列子之中,庄子V应帝王〉有「中央之帝为浑吨」及「七日凿窍而浑吨死」的故事,而列子V天瑞〉曾说「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司空图所讲的「反虚入浑」也就是从这个道家哲学的反面性否定性的「浑」而来[1]。最后,由此衍申,「浑」有「混同而得其真」的意思,和道的真理性有其关连,如老子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裡所说的就是浑然的道在恍惚窈冥之中有象有真。又如?文选?晋孙绰游天台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所以浑以得道之自然与清真,这在文学上也有这样使用的例子。因此,我说「浑」的第三层意思为「浑然天成」的意思。《庄子》一书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启示了许多世纪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美学家,从静观自然、忘我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化境,得到创作和鑑赏的灵感[2]。刘若愚指出:文学美学的形上观点(文源于道)已见于易传和礼记[3],这个儒家的形上美学的传统到了唐代更著重于文的人文教化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老庄的形上美学诉之于与道合一的体验的深化,所以一方面反对儒家的道德形上学用道德性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