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开始上课:师:有这样几篇文章——《母爱如佛》、《母爱的雕塑》、《血奶》,无论是读还是听,都能荡涤心灵!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讲“血奶”的故事: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用脚轻轻拨动着摇篮。摇篮里的孩子甜甜地睡着。突然地震发生了,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救援。一天过去了,孩子吃尽母亲双乳里最后两滴奶,哭声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将被饿死,绝望中,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一周之后,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可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脸色十分苍白。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都扎了一个小孔。师:讲到这儿,同学们知道孩子靠什么获救了吗?生(齐):妈妈的血。“血奶”的故事讲完了,带着感动出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再一次为我们的感动升格。(多媒体展示课件一:课题、作者。师板书课题——荷叶母亲。)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要求:1、扫除字词障碍。2、注意节奏、情感。(多媒体播放课件二:音、视频。学生听读非常认真。)师: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师:找一个同学读一下屏幕上的思考题。生1:《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散文诗。教师巡回在学生中间,适时点拨个别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圈点勾画。)师:同学们朗读很认真,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生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师:抓住关键词来回答,好吗?生:烦闷。师:还有呢?继续。生:不适意。师:最后呢?生:我不宁的思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多媒体展示课件)师:这个同学的回答抓住了文中最四个关键的地方,很好!“我”的情绪从听雨观荷开始,经历了一个由烦闷不适到释然的变化过程。“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让“我”烦闷;凋谢的白莲让“我”怅然;即使是盛开的红莲,也不能让“我”心情好转。但是,我看到红莲得到保护,不再担心红莲再次遭受“雨打风摆”,“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师: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多媒体展示这幅图画)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学生思考。师:找到了与荷叶护莲图匹配的段落了吗?请回答。生:六、七两段。师:还有没有不同看法?生(齐):没有。师:很好!请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读6、7段。思考:作者由眼前的这一幅图画想到了什么?(生齐读课文六、七两段。)师:哪位同学思考成熟请举手回答。生: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师:这位女生用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作答,其中一个词(荫蔽)读得非常准确。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标题,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师:这不就是一个大大的“爱”字吗?这不就是一个浓浓的“爱”字吗?这不就是一个满满的“爱”字吗?(教师结合课题,顺势板书如下。)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师:可见这段文字在文中非常重要,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生1:告诉了读者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生2: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该生是借助于手头的工具书回答的,能否真的理解是个未知数,此刻老师适时点拨。)师: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这段文字是散文诗的文眼,起到了突出文章主题、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师:美文要做到美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