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过程与方法: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3.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教学方法】:1.诵读法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3.引申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眼里,又该如何对待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呢?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近代著名作家。杰克•伦记录片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后来又当过水手去过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他的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一条条的路走不能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马丁•伊登》(1909年),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在杰克•伦敦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退,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坑。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吞服了过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2、相关知识:《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