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2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液化,液化时放热,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2、了解气体液体的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液化现象。㈡: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经历“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教学难点】:知道液化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教学重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液化现象。【教学用具】:1、学生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铁夹、金属盘、火柴、冰块(教师保管)。2、演示实验器材:试管、水槽、温度计、针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一个重要的天气现象是什么?(大雾迷漫)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做】如图甲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干燥的铁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瓶口上方有雾气出现;铁片底部有水珠出现。【做一做】如图乙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蒸发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发皿内倒入适量热水。【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瓶口上方没有雾气出现;蒸发皿底部也没有水珠出现。【讨论交流】为什么图甲中有水珠出现而图乙中没有水出现水珠呢?学生交流后回答:图甲上方温度低,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出现“白雾”而图乙上方温度高,所以不会出现“白雾”。【试一试】请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说出手的感觉如何。(烫手)甲甲乙【问题】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烫发手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蒸气遇到它们时要放热。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析总结)【小结归纳】(板书)(1)瓶中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小结归纳】(板书)(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举例】(1)、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一次性打火机(2)、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想一想】((1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看不见““白气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使得镜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三、本课小结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⑵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⑶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四、同步导学1、物质从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所有气体,在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家用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2、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教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液态气态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图2甲乙我的猜想:呈...